主页 > 机器学习 > 中国摄像机器人发展历史?

中国摄像机器人发展历史?

栏目: 作者: 时间:

一、中国摄像机器人发展历史?

机器人视觉系统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机器人视觉的功能一般是按规定流程对图像进行处理并输出结果。这种系统一般由普通数字电路搭成,主要用于平板材料的缺陷检测。

第二代机器人视觉系统一般由一台计算机,一个图像输入设备和结果输出硬件构成。视觉信息在机内以串行方式流动,有一定学习能力以适应各种新情况。

第三代机器人视觉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发使用的系统。采用高速图像处理芯片,并行算法,具有高度的智能和普通的适应性,能模拟人的高度视觉功能。

二、饼干机器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的饼干生产主要采用手工制作,效率低下且难以大规模生产。20世纪初期,机械化的饼干生产逐渐兴起,出现了第一批饼干机器。这些机器主要由手动转动的压模和切割装置组成,可以将面团压成各种形状,然后再用切割装置将其切割成饼干。

20世纪30年代,饼干机器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出现了第一批电动饼干机器。这些机器采用电动马达驱动,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完成饼干的制作。此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饼干机器也得到了不断升级和改进。例如,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第一批全自动饼干生产线,它们可以完成饼干的压制、切割、烘烤等所有工序,大大提高了饼干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饼干机器也在不断升级和创新。例如,一些智能饼干生产线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现对饼干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饼干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机器学习的发展历史简述

机器学习的发展历史简述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算法的不断创新,机器学习逐渐成为了解决复杂问题和实现自动化的有效工具。

机器学习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符号主义方法到如今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先进技术。以下将简要介绍机器学习的发展历程:

1. 起源阶段

  •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机器学习的起源阶段主要集中在符号主义方法的研究,例如逻辑推理和专家系统等。这一阶段标志着机器学习开始被认可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2. 统计学习阶段

  • 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统计学习理论的兴起,人们开始将统计方法引入机器学习领域。支持向量机(SVM)等算法的提出开启了机器学习的新纪元,为数据分类和预测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

3. 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时代

  • 21世纪初,深度学习技术的崛起引领了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神经网络的复兴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使得机器学习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 强化学习和自适应算法

  • 近年来,强化学习和自适应算法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机器学习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机器学习在处理复杂决策和优化问题时更加高效和智能。

总的来说,机器学习的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从最初的符号主义到如今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每个阶段都标志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机器学习必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四、机器学习及应用发展历史

机器学习及应用发展历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让计算机系统学习数据和模式,从而不断改进和适应,实现智能化的目标。机器学习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机器学习也逐渐崭露头角。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机器学习经历了从最初的抽象概念到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机器学习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不仅在科研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商业、医疗、金融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机器学习的起源

机器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开始探索如何让机器通过学习算法从数据中获取知识。早期的机器学习算法主要集中在模式识别和数据分类等领域,虽然技术水平有限,但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学习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拓展,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机器学习的发展也受益于大规模数据的产生和存储技术的进步,使得算法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

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机系统能够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智能推理的能力。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学习方式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性能和智能水平,逐渐实现人类的智能水平甚至超越。

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无论是在智能驾驶、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医疗等领域,机器学习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机器学习的地位将更加凸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迈向新的高度。

机器学习在商业应用中的价值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机器学习在商业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价值和潜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机器学习对商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营销效果等,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机器学习在商业应用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智能推荐系统、风险管理模型、精准营销等,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学习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机器学习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在医疗健康领域,机器学习的应用潜力巨大,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通过分析海量的医疗数据,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因素,提前进行预防和干预,实现精准医疗。

同时,在医疗影像识别、基因组学分析等领域,机器学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加速科学研究的进程,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随着健康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不断成熟,机器学习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结语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在科研、商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相信机器学习在未来会展现出更大的潜力和价值。

五、中国肥皂发展历史?

肥皂是最古老的洗涤用品,它的由来依据古老的传说:

宋代时就出现了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剂,是将天然皂荚(又名皂角、悬刀、肥皂荚,通称皂角)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

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

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於皂荚也。」。除了天然皂荚,如无患子等类的植物,也流传於民间,成为一种很好的洗涤剂。

命名

因为古人在黄河流域使用皂荚来洗衣服,后来到长江流域就没有皂荚树了,于是他们又发现有另一种树,其果实跟皂荚的性能一样,可以洗衣服,但是,比皂荚更为肥厚丰腴,所以,给她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后来发明了人造的去污剂的时候,依然使用了“肥皂”这个词。所以,虽然没有瘦皂,可是有不肥的皂,就是“皂荚”。

因肥皂是由西方制造引进,所以当时称为“洋碱”,虽然“碱”和肥皂本身并不能划等同的关系,但新奇感驱使的中国人民还是将这个名字在官方沿用了好几十年,直到民族工商业自己造出了肥皂,才渐渐舍弃了“洋”字。

六、中国雕塑发展历史?

中国雕塑原始社会 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发现于河南省密县沟的一件小型人头陶像,属距今7000余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物。

新石器时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人和各类动物形象,神话传说的龙等神异形象也已出现。 这类作品以陶塑居多,也有少量石、玉、牙、骨等材料的雕刻。

七、中国火箭发展历史?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º,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参考网络)

八、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从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两百年时间里,人们就一直不断提高机器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尤其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大规模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而衍生出三代机器人产品。第一代机器人是遥控操作的机器,工作方式是人通过遥控设备对机器进行指挥,而机器本身并不能独自控制运动。第二代机器人通过程序控制,可以使其自动重复完成某种方式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被称为智能机器人。

第一代机器人的诞生源于发展核技术的需求。20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了原子能实验室,但实验室内部的核辐射环境对人体的伤害较大,迫切需要一些操作机械能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在这个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随后又在1948年开发了机械耦合的主从机械手。所谓主从机械手,即当操作人员控制主机械手做一连串动作时,从机械手可准确地模仿主机械手的动作。

1952年,美国帕森斯公司制造了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铣床,这标志着数控机床的诞生。此后,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对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减速器等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深入研究,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些机器人是遥控操作的机器,工作方式是人通过遥控设备对机器进行指挥,而机器人本身并不能独立控制运动。

凭借自动化技术和零部件技术的研究积累,第二代机器人登上了历史舞台。1954年,美国人乔治·沃尔德制造出世界第一台可编程的机械手,并注册了专利。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该机械手可以从事不同的工作,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随后的1958年,被誉为“机器人之父”的美国人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公司——Unimation,正式把机器人向产业化方向推进。1962年,Unimation公司的第一台机器人产品Unimate问世。该机器人由液压驱动,并依靠计算机控制手臂执行相应的动作。同年,美国机床铸造公司也研制了Versatran机器人,其工作原理于Unimate相似。一般认为,Unimate和Versatran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机器人。

世界上最早的工业机器人——Unimate

机器人发展到第二代,依旧是通过程序被控制,可以自动重复完成某种方式的操作。

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人们尝试利用传感器提高机器人的可操作性,具备感知能力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渐成研发热点。如厄恩斯特的触觉传感机械手、托莫维奇和博尼的安装有压力传感器的“灵巧手”、麦肯锡的具备视觉传感器系统的机器人以及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的Beast机器人等的成功尝试,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曙光渐显。

1968年,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成功研制出移动式机器人Shakey,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带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够自主进行感知、环境建模、行为规划等任务。该机器配有电视摄像机、三角法测距仪、碰撞传感器、驱动电动以及编码器等硬件设备,并由两台计算机通过无线通信系统控制。限于当时的计算水平,Shakey 需要相当大的机房支持其进行功能运算,同时规划行动也往往要耗时数小时。

世界上首台智能移动机器人—Shakey

即便Shakey笨重且效率低下,但它具备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具备的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测量器等来获取环境信息,然后基于智能技术进行识别、理解和推理,并做出规划决策,同时能够自主行动实现预定目标。于是,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由此展开。

由上述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生产的内在需求以及传统工业方式亟待转变的趋势,都是推动机器人发展的核心力量。

九、中国机器学习发展过程

中国机器学习发展过程

中国的机器学习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如今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应用,中国的机器学习行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概念提出阶段

中国机器学习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当时这一概念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意识到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性,开始着手研究相关技术,并开始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中国的科研团队逐渐打破了技术壁垒,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这些突破为中国机器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业应用阶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中国的机器学习逐渐进入了产业应用阶段。各行各业开始意识到机器学习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潜力,纷纷投入研发和应用。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加大对机器学习技术的投入,通过自身的平台和数据积累,加速了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也开始与机器学习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机器学习产业的迅猛发展。

技术变革阶段

在中国机器学习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不断变革和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不断探索新的算法、新的模型,持续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技术方案。

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机器学习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的科技企业也纷纷加大对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速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的机器学习行业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国机器学习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的科研人员和企业需要持续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创新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应用场景,为中国机器学习行业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机器学习发展过程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中国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的机器学习行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十、中国红的历史发展?

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

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 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凝聚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分;糅进了相思豆最细腻的情感;浸染了枫叶最成熟的晚秋意象…… 中国红(又称绛色)是三原色中的大红,以此为主色调衍生出中国红系列:娇嫩的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朴浊的陶土红、沧桑的铁锈红、鲜亮的樱桃红、明妍的胭脂红、羞涩的绯红和暖暖的橘红。 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中国红意味着平安、吉祥、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忠诚、勇敢、兴旺、浪漫、性感、热烈、浓郁、委婉;意味着百事顺遂、驱病除灾、逢凶化吉、弃恶扬善…… 红色的嫁妆 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孩子的贴身肚兜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婚礼;从本命年的腰带、佩玉的流苏到寿星的寿服寿桃;从添丁进口时门楣上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舞龙灯的绣球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香囊到扭秧歌的舞绸;从开张大吉的剪彩到恭贺新禧的贺卡;从铭刻着权力的印泥到记录着功勋的锦旗;从过年过节悬挂的灯笼到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倒福和窗花,从“压肚腰”的压岁红包到除旧迎新的爆竹;从闻名遐迩的“红、绿、黄”唐三彩到景德镇最负盛名的“祭红”瓷…… 中国红就这样以农耕文化为依托,以家族意识为核心,经过多少代潜移默化的熏陶,深深地嵌入了中国人的灵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安身立命的护身符,镇守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疆土。 中国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